【閱讀筆記】《啟動心靈的對話》──記錄7種與人好好對話的技巧

書名:啟動心靈的對話:拯救過無數受困心靈的醫師,告訴你讓人做出改變的對話技巧

作者:岡田尊司

譯者:洪于琇、柯依芸

出版社:時報出版

出版年份:2016年

 

 

由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教授如何透過對話技巧,來讓對方的情緒得到變化。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怎樣處理情緒問題,在對話時會適得其反,即使心存好意,亦可能得不到接納,或者過度用了一種責怪的語氣,讓當事人感受不到被理解,沒有啟動到同理心。故此,作者在書中提出七種對話技巧去改善這情況,以下將簡述每種技巧的重點。

 

打開心房法

讓話語的主導權,全放心地交給對方,給予對方得到理解,發揮同理心,如鏡像般的回應對方說過的話語、簡要概括地回應後,確認對方是否這個意思、提出「你是不是...才讓你有...的感覺」,來帶出話語的推測,讓對方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感受。另外給予好的評價會讓對方更接納自己,只是作者指出讚賞不能過多,如貨幣過多會通漲般,令對方的投入下降,不過如對方出現細微的改變,能夠發現,加以讚賞會發來很強大的效果,確立對方的轉變是被看到的,只是有一些人會對好評價產生戒心,這時候便不宣投放過多個人感情,用一個客觀的角度說出評價,作者舉例自己在學校無意中聽到老師,私下讚賞自己的言語,認為作者將來會不錯,於是他為了實現預言,開始努力奮鬥,這便是適時讚賞可帶來的無形力量。

 

解法問題法

我們要認識問題後面的成因,而這方法基於問題解決的答案,只有當事人能夠知道後實現,所以立足點放在當事人身上,在當事人迷茫找不到解決方法時,幫助他由自己說出解決的方法,比如「奇蹟問句」,只要當事人不抗拒作出對未來的想像,都可以用這個形式的問句,問他「假如現在出兀奇蹟,你的問題解決了,你會做什麼...」,使他把心中渴求的東西說出來,並向著他認為是好的方向出發。又或者「關係問句」,籍著把問題拉扯到其他人身上,「假設你解決問題後,家人會對你有什麼看法...」,是其中一個令當事人有更大動力想去改變的問法。

 

解動人心法

通常人總會有矛盾的心理,進入兩難的局面,我們自身經驗當然會有既定立場,認為哪一個選擇更佳,如主動導向一個方向去想,對方可能會迎合你但內心不是這麼想,或者對方反而往另一個選擇想,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先了解矛盾的心情,再保持中立地讓當事人說出更多他的想法,而非中途介入去判斷事情,全憑當事人口中說出決定才是更好的做法。愈有矛盾心理的人,愈避免強行把自己價值觀加諸對方身上,因為忽視了對方才是「主體」,只有對方才能選擇他的決定。

 

再進一步,人會陷入矛盾思維,都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,假如對未來有很好的打算,將可突破迷茫的狀態,然而很多時候矛盾心理的人,可能回應你「我不知道該怎辦」,這時候不管回應了什麼,都應先接納再深入探討。在面對逃避現實的回答,有一招讓對方談談人生中最重視的東西、人生中最不想做的事,而讓他們可以從中意識到自己正處於矛盾的狀態,需要一個解答,還能抽絲剝繭地知道對方內心的價值觀,可能在過程中讓對方察覺到自己正是在做自己討論會的事,但還是有一個很重視的事去關注,如說「你最重視...如今卻有....的情況...是什麼原因呢?」觸動對方主動去改變。

 

另外還有「重新架構」的方法,讓對方定下悲觀結論後,改變看事情的看法,走出負面想法的框架,提出對方看不清楚的思想「盲點」,如說「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?」、「為了達到目標,你可以做什麼?」,讓對方角度能看得更多,從而改變。

 

改變思考歷程法

重視「如何看待」事情,始終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,都有自己的習慣,這方法需要指正對方,想事情時會踏進的陷阱,如二分法、選擇性思考、把問題個人化,都責怪自己、沒有根據地隨意推論、應該...就會怎樣等等,有很多思想的模式,不知不覺讓人增加煩惱,於是作者提出用「互換立場」的方法,可讓當事人從對方角度思考,代入對方角度看自己,看自己的想法是否需要更改。

 

自我否定克服法

肯定對方所做的事,如在對方想要放棄時,表示做得好,避免在這時候糾正對方,讓他的努力得到肯定,細想這種方法的利處,如果一個人是容易受傷,再被指責也是得不償失的結果,所以最需要正面的支持。

 

焦慮依附型人格應對法

這個部份提出不同的家庭關係,對父母的依附程度會帶來的不同,當中若果小時候依附程度較低,對未來的生活是會帶來負面的發展,比如有人會發展為「自戀型」的人格,作者提出一位專家的研究,他認為一個人的扭曲心理構造,即管知道原因在哪,仍然能從人格中著手改變,只能重新讓對方體驗心理不足的缺陷,去改變對方,如缺乏同理心,需要有一個可反映同理心的鏡子投射,讓自己成為可給予讚美的鏡子,正是自戀人格不容許別人的批評,因此成為「他」,給予支持的反應,便可讓對方體會不到的缺憾得到填補。

 

行為與環境作用法

不把重覆做的行為視為問題,而是先接受他的行為,並且這方法會運用一種反話法,當對方不停做一件事時,叫他做得更多,如果想對方少做一件事,可以叫對方不要做,通常這樣講完後對方會更在意,作者舉出一個例子,說一名母親看到女兒不愛讀書只顧著追星,直接跟他說現在要安排退學,製成反話的效果,讓對方的行為得到改變。最後這個方法強調什麼改善,都要從微做起,由細微的改變帶動整體的大改變,如規劃一些簡單活動讓對方做,如叫一個頹喪的人去試試煮飯,都可能帶來漸變。

 

文/永晝(Boris)

❄️永晝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borist_daylight/

@borist_daylight

❄️永晝Facebook帳戶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oris.tang.560/

永動機火車頭Facebook page

瀏覽 晝暮如常創作屋Facebook專頁

(歡迎follow)

===========

arrow
arrow

    晝暮如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