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閱讀心得】《生命,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》:奮力活出我們的生命

 

近日閱讀了一些敍事治療的書籍,簡單理解敍事治療的一貫治療手法,當中關鍵要素是建構美好的生命故事。此書放下嚴謹的治療理論,擕帶敍事治療的核心思想,本著每人皆有的獨特故事,作者在旅行途中感受生命與生命的接觸,敍說每一處獨一無二的經歷。

 

書名:生命,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: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

作者:黃錦敦

出版社:張老師文化

出版年份:2014年

 

每件事的價值

敘事治療的核心思想是對主流價值的質疑,反觀我們社會所建構的一切,都有被稱為主流價值的劃一標準。人們疲於奔命追隨這個準則,深怕遠離社會標準會成為「異類」,被大眾的聲音斥責為「有問題」,比如人應該積極賺錢,否則是懶惰,於是面對問題時,我們也難免會跟著別人的聲音檢視自己的問題。究竟問題出在哪?此書告訴我們,如果相信敘事治療的價值,放下偏見,不以唯一準則審視他人,接納人與人之間差異,便是一種突破社會框架的方法,我們就會發現問題不出於任何人,而是在於我們能否換轉角度,找出每件事的「價值」。

 

就像作者發現在台灣長時間工作,會被他人視作有勤奮的美德;相反在意大利長期工作不會得到讚美,這種情況取決於你是否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不同,可見在不同文化的地域都不是有理所當然的價值。主流價值的出現很多時候忽略了個人的獨特性,截然不同的每一個人,都有不同的快樂泉源,當迫著所有人跟隨唯一價值,個人的態度被社會力量壓倒,那會感受到快樂嗎?就像作者在旅遊中製作手工,感到手工藝術沒有對錯之分,所有的差異都是一種獨特,木工椅子的支柱被磨多磨少,正是不完美,跟人們的價值觀一樣,並不是一式一樣的工廠製品,每人都可成為無可取替的一位。

 

看待差異的方式

生活總充斥人與之人之間的比較,誰與誰有差異所以互不欣賞,作者認為看待差異的方式是造成問題的原因,那麼我們該怎樣看待差異?作者說衝突很多時候都源於各執己見,每人都有固有的意見,導致認為自己才是正確,陷入偏要分出對錯的死胡同,忽略尋找其他可能性。我很認同此書帶出差異使我們看到各種美好的想法,比如有人認為鄉村地區落後;城市地區急促,可是各地人都有其生活標準,大家各有喜好,假如強迫全世界都變為城市或鄉村,讓視野變得狹窄,看不到世界充滿許多可能性,正因如此差異更應共存!

 

接著,此書在旅程的篇章,都會套用敘事治療的「對話方式」去講解如何接納差異,其中有一句很有意思,「我們會否因為別人與我們不同,而將人看成有問題?」從平日的觀點中思考我們會否先入為主。另外一次作者的在尼泊爾的旅程使我記憶猶新,當作者處身狹窄且塞滿人群的公車上,直覺地只看到當地的落後,卻一次人們之間的歡笑對談時刻,讓他看到人們頑強的適應力。確實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將看到的事視為缺點,卻缺少看到當中的快樂之源,這讓我發現放下先入為主偏見,看出差異的美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。放諸人際關係上,傾聽便是接納差異的過程,讓我們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,相信能欣賞差異,合作上都會更加順暢。

 

生命故事的組成

  除了接納他人的差異,此書後部份將關注點放到「我」本身。我比較想活出怎樣的自己?我最想成為的人?這在敘事治療上稱之為「在地性」,我們能否清楚了解內心聲音,告訴我們是自己生命主人的「主體性」,當我們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後,手握自主的選擇權主導生命,便會知道有哪些事情危害我們的生活需要遠離,免得我們變不到想成為的自己。無可奈何,世上有很多人因為情境所限,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,我們可能覺得無力改變,但我們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,才願意為此盡力克服困難,這些每一次的奮力嘗試都是我們生命故事的一部份,繪寫為自由自主、為擺脫主流付出努力的旅程。正是敘事治療一直提醒我們注視應對困境的自己,才讓我不輕視自己的平凡普通,每一次無力都想起曾經奮鬥的自己,相信必定能走出自己的旅程。

 

結論

  我很喜歡此書不是單純的旅遊書,作者每一次旅程看到的價值觀,無論接納差異還是生命自主,都能讓人理解生活的多樣性。裡面還有很多旅程篇章不能一一敘說,我非常推介這本書,來看旅途中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時刻。

 

文:永晝

編:永動機火車頭

❄️永晝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yongzhou852/

@yongzhou852

 (全新經營,每日一帖,希望獲得你的追隨 【電影心得】《明天過後》──當世界被暴雪掩埋)

❄️永晝Facebook帳戶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oris.tang.560/

永動機火車頭Facebook page

瀏覽 晝暮如常創作屋Facebook專頁

(歡迎follow)

===========

延伸閱讀:

arrow
arrow

    晝暮如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